浅谈小说及其他

关键词: 浅谈小说及其他,
读书仔 分享时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国小说延续几千年,以明末清初时四大小说达到巅峰,五四时期以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徐志摩为杰出代表,带来了中国小说的又一繁荣。也就在那时,茅盾创办了《小说月报》,而《小说月报》延续至今,可见小说为大众喜闻乐见和有着强大的的生命力。

大师们如巴金、茅盾都有自己的三部曲,鲁迅、老舍没有,徐志摩、郁达夫也没有,但他们的作品同样都是丰碑,都是传世之作。

小说和其他作品一样,同样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

曹雪芹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四大家族的兴衰是清王朝的一个缩影,如果曹雪芹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和家庭,也不会有《红楼梦》的问世。当然,作者的才情又是一回事(后面再谈)。同样,巴金解放前的《家》、《春》、《秋》和解放后的《随想录》同样离不开生活。鲁迅是中国文学的脊梁,生活在千疮百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挣扎,才有了《祥林嫂》、《孔乙己》,才有了“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呐喊》。

小说离不开独到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悬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自然就是把人物放到典型的环境中去,来彰显它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正是“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精致的描写\精辟的议论无疑是支撑一篇上乘小说的四个轮子。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真如从井底下往上看,要爬上来,何其难。

精巧的构思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它就像做工程,不管工程大小,总要先做预案,有个效果图和大致轮廓。框架确定了,再往上填制材料。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进行符合常理的虚构,这就给作者留下广阔的自由想象和尽情挥洒的空间。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来折射生活和现实。欧亨利的巧妙构思和日本推理小说的悬念设置,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精美的语言郑久枝老师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楚了,是一切初学者都要掌握的基本要领。语言是你文字功底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即便你满腹经纶,你和人说话时词不达意,没有表现力和幽默感,那就很难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和读者。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不同还在于,它是通过语言刻画人物,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是抽象的的东西,而抽象的东西,就要求功夫在诗外。古人的《陌上桑》写罗敷美,没用漂亮美丽的字眼,而是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烘托罗敷的美丽。

精致的描写则以贯穿细节之中,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无法虚构。人物的举手投足,一瞥一笑,无不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好,人物便栩栩如生站在你面前。例如周立波在《暴风骤雨》对郭全海,作者只集中地描写了他父亲被害和他受地主欺骗这两件事。郭全海开始出场,作者写了他轻巧地降伏一匹脱了笼头的儿马的细节,显示了郭勇敢大胆、爽朗机灵的性格特征。而解放后,另一位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梁浩然在描写老中农秦皑家里虽然殷实,但青黄不接是怕别人到他家借粮食,于是早早背了个空口袋在街上转悠,别人一问,说是家里揭不开锅了,找地方借粮。这就把一个老中农关起门来朝天过,极端自私的嘴脸跃然纸上。他的短篇《一担水》,通过盲人从家里到井台走多少步,然后准确的站在井沿上的细节描写,让人信服的看到一个明眼人根本不用注意的事情。所谓: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皆无。芤雀开屏,把每根羽毛的美丽都展现给大家,这就是细节的胜利。

精辟的议论。小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有作者生活的印记和感情的寄托。议论即可正面起笔,也可侧面烘托。恰到好处的议论可谓是画龙点睛,而过多的议论就有夺主之嫌。

写小说有点像路和车的关系,你是先修好路再买车,还是买了车再修路。有点灵感,有点故事,不讲技巧,不加修饰便开始动笔,结果乱了章法,弄个四不像,行家看了发笑,外行看了茫然,自己还爱不释手。等学会了再写,那什么时间才学会呢?。

小说的表现手法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横看成岭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所谓会的不难难的不会,对行家来说,嬉怒笑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既是佳作。对初学者来讲,正像有满肚子话不知道怎么说,下笔后自己都不知所措。虽然不像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会像贾岛模样反复推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是拿不出手,上不了台面。原因不外有两个:第一,从个人天赋到文化积淀,你根本不是写小说的材料;第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也就是像毛主席说的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

而小说评论则是小说发展和繁荣的原动力,没了小说评论,小说文坛就折一翼,是飞不起来的。而善意的点评,无疑是给初学者指点迷津,给先到者加油打气。但是这样的分寸又很难掌握,只要是善意的,就不要计较语气的轻重,用词的欠当;一想到都在玩,都没有功利性,一切也就释然了。捧杀和棒杀都是不可取的,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疑也适用于青藤文学网。记得不久,有位青友写了一篇莫言获诺贝尔奖实至名归的文章,我不知轻重的跟了几句:在中国,单就文学成就讲还数不着莫言,我才不相信外国的什么狗屁奖。后来我想,作者也可能是一位初学者,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许想得到一些鼓励和认可的话,我怎么会一时冲动跟那样帖呢?后来我再找此贴不见了,心里一直很内疚,在此表示歉意。至此,我时时告诫自己,如果没的说和评价不了,就发一个笑脸和送上一束鲜花吧。

门外汉说外行话,是顺理成章的事,见笑。权当纪念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三周年,再为“两为”、“双百”鼓与呼吧。

原作者:满目青山